旅游复苏,旅游人才何处寻?

日期:2023-03-31 09:51:22 作者: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出境团队游重启满月,旅游全面复苏。近期,旅游企业用人需求急剧上升,“急招令”频现。

其实,三年来,有些人始终没有选择离开这一行。

“感觉又有了奔头”

“明天出发飞欧洲考察,2020年3月初从瑞士回国到今天,整整三年,即将再次踏上欧洲的土地,还真有点兴奋和期待。”

最近,吴国亮在朋友圈晒出一张5年多次申根签证的照片。

历经出境游“停摆”的三年,这位拥有近20年出境游带团资历的广之旅金牌导游重回忙碌的日常,感慨万千。看着不少同行转岗转行,他也曾彷徨、无奈,但依旧选择相信和持守。

终于等来了。一个月前,他带领数十名广东游客踏上飞往埃及的旅程。这是文化和旅游部宣布2月6日起试点恢复全国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经营中国公民赴有关国家出境团队旅游和“机票+酒店”业务后,内地首个出发的出境游团队。

出发当晚,他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衣,齐整光亮的短发显得精神十足。这种打扮很容易令人误以为这是对职业生涯中重要时刻的认真对待。

其实不然。在出发前两天的行前说明会上,吴国亮同样西装革履,认真耐心地面向参团的叔叔阿姨们讲解前往埃及旅行的注意事项。

“有点忐忑。”会后,他向记者坦言,这是他时隔三年后第一次带团前往埃及,目的地的接待水平如何?当地会有哪些新的变化?这些均是未知数。即便是身经百战的金牌导游,在带团过程中也难免会遭遇突发状况,该如何灵活应对,出发前,吴国亮一直在精心准备。

这种准备不仅仅是业务上的,身体素质同样要保持良好的状态。形象对于导游而言是重要的,他谨记前辈们的忠告,三年来坚持运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阳光、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令吴国亮遭遇职业生涯的逆境却从未有过转行的念头。热爱旅行的他经常在朋友圈晒自己和亲朋好友们旅游在外骑行、滑雪等有趣记录。他曾经带儿子去过德国、法国、瑞士、捷克、奥地利、新西兰、丹麦、冰岛、挪威、芬兰、瑞典等十余个国家。有意思的是,在这一长串旅行目的地备忘录中,最后的标点符号是顿号,而非句号,有如他的职业经历,只是暂时停顿了一会,现在又重新踏上奔赴世界的征途

和吴国亮一样,来自广东青旅的吴咏梅也做了20年的导游。不同的是,她主要负责接待入境游客,带海外和港澳朋友看广东。2月6日内地和香港恢复通关,次日,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副局长梁宏正带领香港青年交流团一行30余人到广东交流,这是恢复通关后,吴咏梅接待的首个入境交流团。“非常荣幸和开心。”接到接待任务后,吴咏梅和团队一起精心设计了行程。因为是青年交流,行程中安排了青年们感兴趣的点,比如微信总部、T.I.T创意园等。三年前,吴咏梅每年都会接待近10个入境交流团。在她看来,文化和旅游的交流,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而导游在此过程中可以起到桥梁作用,这是这份职业的魅力所在

与吴咏梅一样,广东中旅导游朱士敏也对这一身份心怀热爱。而经历了三年的沉寂,“失去过”的她对如今的工作多了一份珍视和感激。“以前还会抱怨带团太累”,但现在,忙碌变成了充满希望的信号。“现在我很珍惜每一次带团、跟客人接触的机会。”她也在将这份心落实在实际工作中,希望尽心尽力地服务好每一团游客。“工资确实少了,但是公司已经尽量维持我们的生计,我们只有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客人,日子才会慢慢好起来。”

选择仍留在这一行,除了热爱,也因为她看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旅游业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就像自行车上的链条,能够带动车轮前行。”在她看来,带游客去旅游,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自澳门和内地恢复通关后,她带了不少团队前往澳门旅游,并精心安排了不少新体验,包括本土民俗风情、美食体验等,带游客开心玩,还能拉动澳门经济,导游这份职业真正的成就感源自于此

重新带领出游团、出发远方,对不少导游来说都是一种“失而复得”的体验

“感觉又有了奔头!”入行近30年,广东中旅导游冯文杰在行业队伍中年纪稍长。三年以来,他在家待业,而不少年轻导游选择离开。近一个月来,旅游业稳步复苏,让冯文杰又开始重操旧业,忙碌起来。“以前可以睡晚一点,现在要早睡了,因为要早起带团。”而对他来说,早起并不意味着痛苦,反而意味着“有活干”的充实,而这正是他三年间所期盼的。他坦言,相比三年前,现在的他更认真对待每一次出团机会,更用心对待游客

“短缺是暂时性的”

不论是出于热爱、对行业的积极预判,或客观原因导致难以转行,还是有很多人选择留下来或者重新回归旅游行业。但疫情三年导致旅游人才流失,已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旅行社协会导游专业委员会方面公开透露,保守估计,疫情三年间导游群体流失率达30%-40%,从与旅行社解约的情况来看,流失率高达50%以上。

事实上,包括广东、浙江在内的旅游大省近期均出现了人才急缺的现象。广州正佳集团、广东中旅交通发展有限公司、广东中旅、广之旅等诸多广东旅游企业纷纷发布招聘岗位信息,亟待填补人才空缺。紧缺岗位除了导游,还包括海外产品采购总监、旅行社计调、国际机票操作员、销售经理、资深目的地销售经理等。

“当前旅游人才短缺是暂时性的。”谈及人才流失问题,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创院院长、中山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主任保继刚分析称,之前旅游行业受疫情影响严重,“不少公司连工资都付不起了,员工当然只能另谋生路”;但旅游业复苏之后,在旺盛的需求之下,企业的效益也进一步向好,人才也会回流。

“出游需求旺盛而供给暂时性不足,意味着价格上升,产品价格上升了企业利润也会上升,有利润后企业也能够以更高的工资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因此,不需要过度担心,这是人才在市场上的自然流动。” 保继刚指出。

旅游人才何处寻?

回流之外,人才培养也是旅游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事实上,即使在疫情期间,进入旅游行业学习深耕的人数也有增无减。《中国旅游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中相关数据显示,2019到2021年,中国旅游研究生培养单位从145所增长至191所,这不仅意味着培养规模的扩增,也意味着更多高能力、高学历人才将为行业发展助力提速

但培养并不仅意味着“高学历”,更意味着“多维度”。保继刚表示,旅游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需要的专业人才是多层次的,研究型、应用型、技术型等等,教育上应有所分工。比如说,通过高职培养出来的人才,学中餐烹饪的学生能够炒得一手好菜,在美食上下功夫,学酒店管理的学生能够铺床叠被,在客房服务细节上下功夫;通过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在管理上独当一面,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运营上的难题。比如说学酒店管理的大学生,应当学会如何叠被子等客房服务技能,他们不需要成为铺床等客房服务能手,但是如果这些技能都不懂,如何去管理客房?“酒店总经理在铺床、摆盘等专业领域不如服务员,但是我们不会说总经理不行;服务员不懂酒店运营,不懂销售,但是我们同样不会说服务员不行。”保继刚说,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式,不同的人才层次,形成多层次人才供给体系,才能保障旅游业的高质量服务。

虽然有所分工、侧重,但旅游人才的培育需要注重一种思维——跨界思维。保继刚认为,旅游行业天生具有跨界属性,新的业态、新的融合,不断影响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人才培育,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以当前数字化应用为例,目前,数字科技应用到已经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旅游人才培育不去迎接这一变化,就会落后,必须要主动求变,主动适应,才能更好适应产业的发展。

“我们形成了专门化的人才培养之后,一开始就是跨界培养,从不同的学科汲取养分来培养旅游人才,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他表示,实际上,各个学科都在跨界,即使很多人认为较为传统的历史学科,也需要跨界,需要运用数字化、新技术手段辅助研究,只不过旅游学科跟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会让人觉得跨界的迫切性更多一些。

而另一方面,旅游人才的培养,也不仅仅是为了给旅游行业内部输送人才。以中山大学为例,旅游学院的毕业生1/3继续深造,1/3进入旅游行业,1/3进入其他行业。“现在很多行业都是复合型的,如果学旅游的学生到媒体、银行或者房地产企业工作,你能说他们是‘不务正业’吗?”保继刚说,媒体有文旅新闻板块,银行有文旅投资板块,房地产有文旅地产板块。举个例子,有银行曾提出,遇到很多旅游企业贷款、文旅项目融资的问题难以解决,因为缺乏既懂投资又懂旅游的人才。中山大学旅游专业的部分毕业生在房地产企业内负责文旅地产项目,他们利用自己所学投身到跨行业领域。

“现在我们对于专业是否对口的看法应该有所改变。”在保继刚看来,大学培养的是有一定专业知识、能应对各种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才。比如说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到了旅游企业能够快速进入工作中去。

【记者】周人果 叶绮涵 蔡华锋

【制图】陈乐

【海报设计】张昶

【作者】 周人果;陈乐;叶绮涵;张昶;蔡华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