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黄金周假期旅游”观察|“热旅游”也需“冷思考”

日期:2023-10-07 10:01:31 作者: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今年的中秋节、国庆节“喜相逢”。和全国各地一样,遵义市也迎来长达8天的“黄金周假期”。统计数据显示,在“黄金周”期间,遵义市的旅游产品预订销售一片火爆,全市各地各景区提前谋划,全力迎接“黄金周”。

“火热”为遵义市的旅游市场带来勃勃生机。人们欣喜于旅游行业“翻红”同时,也关注到假期旅游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热闹过后,旅游行业似乎也需要一些冷思考。

1、激情四射下的“千篇一律”

记者注意到,为大力发展旅游,遵义市一些地方虽然转变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维,采取主动出击,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但其“引流”、促进消费升级的手段,却依然没有走出“搭台子载歌载舞”、地方融媒体“自说自话”努力“吆喝”的老套路。

一些区县举行的主题活动造势还是千篇一律:官媒提前发布短片和海报“预热”、转发微信“集赞”兑换各种“优惠券”、文艺演出、活动抽奖等等。

其中有一场专题活动,主办方现场举行的“1499元购买某某酒”抽奖活动,吸引市民刚一天亮就提前两三个小时排队的“火爆”,与其他展区的酒类展台门可罗雀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何推出新项目、新线路、新玩法、克服各区县市旅游产品同质化,让多元文体活动“加温”假日消费热,仍然是遵义市很多地方需要持续突破传统思维加以解决的难题。

“迫切需要突破的难点,是如何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愿望,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并自觉推介景区景点,吸引巨大IP流量的成果上来。”这是遵义市有关部门不争的共识。

2、“演唱会”模式或值得借鉴

今年上半年以来,全国很多地方的演唱会都火了,“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市”,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显示,上半年大型演唱会、音乐节演出506场,票房收入24.97亿元,观众人数550.10万人次。

今年8月,遵义市奥体中心举行的连续两场明星演唱会,7万多张门票在开售不到一分钟内就在网上被抢购一空。

“演唱会经济”对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会带来杠杆效应、溢出效应,成为遵义市中心城区打造城市新流量的密码。

据遵义市有关部门统计,这两场演唱会7万多观众中,超过70%来自外地。通过带动餐饮、住宿、交通、文旅等行业,为遵义市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为招商引才打下基础。

环顾省内,榕江、台江等地的成功经验,带给人们的启示不仅仅、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口头或者纸面上的深刻印象。

3、还需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去年年底,遵义首次开通了直达云南大理的高铁。

以“风花雪月”闻名海内外的大理,一直是热门影视宣传地和旅游胜地。

1959年的电影《五朵金花》,让全国人民知道云南有个地方叫“大理”,那里有苍山洱海蝴蝶泉,生活在那里的白族姑娘叫“金花”;

1997年到2003年间,5个版本的电视剧《天龙八部》圈粉无数,让无量山为世人神往,神仙姐姐令人难忘;

2014年的电影《心花路放》中的歌曲《去大理》,成为电影故事的起因,还在观众心中种下了一颗“去大理”的种子。

2023年初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让“去大理”这颗种子在大理发芽、开花。影视剧热播带动旅游热,本质上是一种文旅联动下的共赢。

无独有偶,每年秋季,在遵义市新蒲新区羊叉路,一座“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老厂址,因其厂区六七十年代的风格,近年来始终吸引各地慕名而来的人们在此打卡。

在抖音、微信、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加持下,厂区里高大挺拔的树木、深秋阳光下闪着金光的树叶,以及成片落叶、年代感极强的红砖厂房等景象已经在网络平台快速传播,让这片老厂区更加有年代感,与周围建筑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

随着新媒体平台和各种应用app崛起,我们已进入一个“一切皆文旅、文旅赋能一切”的时代,与过去相比,文旅行业的边界在模糊,外延在伸展。

地方经济渴望得到进一步发展,人们希望“去有风的地方”旅行。

如何让人们在邂逅美丽秋景的同时,把现有景点、乃至整个遵义市进一步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网红打卡地,甚至是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值得相关职能部门认真思考,也需要社会各界踊跃探讨和积极献言献策。

4、结语

“黄金周”历来是观察地方旅游经济的重要窗口,可要如何继续做好这张考卷?各地不妨多些冷思考,未雨绸缪做实、提前策划做细旅游这篇复杂文章。

相关权威机构预测,鉴于当前的实际经济形势,越来越多旅客会追求性价比,而非进行“报复性消费”。

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抖音、微信、小红书和携程等平台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会提供很多优惠和促销产品,并鼓励用户进行分享。因此,注重新媒体平台加持环境下的旅游发展,是一个严肃的课题。

一些游客指出,随着出游从“打卡拍照”转向“诗和远方”,遵义市的旅游消费产品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或许,作为贵州省第二大城市,遵义留给游客的记忆不应仅仅只停留在遵义会议会址、茅台酒、赤水丹霞景区等传统印象。

何况,一时的风口,能否发展为长久持续的赛道?这些问题,并非只是遵义独有。

但对于遵义来说,问题是压力,也是动力。

起风的时候,探索和借鉴“旅游+N”的发展模式,可能不失为一剂良方。

结果如何,值得人们拭目以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正平

编辑 蒋洪飞

二审 李洋

三审 王其伦 钱诚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