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周刊丨一位美术生畅想未来AI时代艺术

日期:2023-11-24 10:30:50 作者: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AI时代的资本与科技博弈

编者按最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加速,科技界持续上演“AI挑战一切”戏码。随着号称“科技界春晚”的首届OpenAI开发者大会发布了多模态能力持续提升且功能更强大的GPT-4Turbo模型、定制化GPT&GPTs应用商店,以及允许每个人都可以构建自己的GPT并可上传获得收入等一系列“重磅”消息发布,科技界预计,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新兴行业融合将以不可逆的方式进一步提速。而屡获资本垂青的AI新势力或将继续在科技与资本的持续博弈中,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快步迈向规则重塑关口。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数智案例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海楠

11月18日,北京入冬后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温暖、晴朗周六,跃升至15摄氏度的空气温度让人们可以沐浴一次难得的冬日暖阳。

朱利安妮坐在画室的院子里,桌面上是一个巨大的电子屏幕,她用数控笔在上面肆意挥洒着对脑中景象的“实践”。不一会儿,一幅色彩绚丽、张力十足的“晚照对晴空”画作就生成了一张电子图片。

人工智能时代的快速发展,让很多行业应接不暇。其间,有人欢欣鼓舞,感叹科技改变生活的无限潜能;有人感到迷茫,充满面对新科技的无力感和可被替代的担忧。

谁又能想到,17岁的朱莉安妮,是一位正在决定自己未来的高中美术生,她不得不直面科技对所学专业和全行业的冲击。未来该何去何从?这无疑正考验她和家人的决策果断力。幸运的是,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其专业和行业的影响,朱利安妮属于前者,内心充满期待。

近期,随着大语言模型开始支持多模态,国内外各大科技公司推出的大模型终端应用正在赋予模型“能说话、会看图、可绘图”的功能。与此同时,诸如“某某设计公司整体裁掉绘图部门采用AI绘图替代”“AI设计动画短片全程不需要人工参与”的消息也不胫而走。

这种情形是半年前朱利安妮和家人都不曾预料到的。

“今年4月底,我们和孩子在学校指导教师的建议和帮助下,申请了英国爱丁堡一所艺术学院的动漫绘图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正是游戏、动画制作和影视动画的方向。”王女士是朱利安妮的母亲,她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她从小就支持孩子挖掘爱好和天赋,后来发现孩子对绘画的专注度和兴趣明显高于其他,于是在高中时选择了位于北京顺义区的一所对接海外留学的国际学校。今年夏天已经完成了申请并拿到了英国学校的录取通知,明年春季学期就可以入学。

“家人都觉得,如今的形势对于美术专业的未来就业肯定会带来不少影响。但孩子自己还是很自信,认为未来技术设备替代不了人。”让王女士觉得徒增更多不确定性的,还有学校的选择和态度。

王女士介绍,11月初拿到缴费通知单发现和原先比对多出了800英镑,通知注明是因为新增一门AI与绘图习作的必修课,课程费用就是800英镑,“因为这新增的必修课,意味着每学期要增加大概7000多元人民币的课程费用。”

显然,这对于本就投入巨大的美术专业而言不算好消息。

“孩子出国留学每年的学费大概在29万元左右,现在新增后的费用基本上就是30万元。”王女士承认,学习美术的投入不小,除了聘请知名的老师的课时费用不菲,一个好一点的专业绘图板也得1万多元甚至几万元,画笔也要求压感高,价格都不便宜。

当记者问及面对如今的局面,对未来如何考量时,王女士还是表现出了对孩子的充分尊重,“只要她坚定选择和认可了自己的决定,我们还是偏向支持她。”她说。

在整个对话的半个多小时里,朱利安妮并未发言和插话,当记者抛给她一个“你觉得未来会怎么样”的直接问题后,她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未来的人工智能影响会比现在更加颠覆,甚至完全可以取代现在存在的,和美术相关联的所有艺术创作形式。”朱利安妮直言不讳地道明了观点。

“那既然如此还有必要坚持这个专业的学习吗?”

“当然,而且必须坚定学习。”她的答案笃定自信。“我的意思是人工智能通过快速学习和复制人类的各种绘画技法和手段,可以短时间复刻数据库和互联网存在的一切画作,作品完成度甚至远超学习多年的专业人员。但创作的内核并不是双手、笔和画纸,而是艺术思想。”她解释说,“人类对艺术的创作介质从最初的土坯、石头、竹子木板到纸张的发明和屏幕等电子介质的使用,一直没停止过,但伟大的艺术创作也从未因为介质改变而停滞。”

“对绘图和美术等艺术专业而言,未来的关键是,如何让人工智能实现更加天马行空的艺术思想落地。”朱利安妮觉得,如今的我们幸运地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开端的见证者和参与使用者,未来的无限可能都将更高效地创造于我们的双手,“我申请的学校开始允许和鼓励,甚至开课引导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参与绘图创作,就是在引领未来。”

据了解,与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大语言模型在学校的应用态度有所反差的是,英国的不少大学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持开放态度。

早在今年7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等超过20所大学校长就已签署一项准则称,“指导学生和教师在学习中正确使用人工智能,不再一味制止。”这份准则明确在“100%禁止抄袭”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和教职员工了解人工智能、正确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等内容。

或许,朱利安妮畅享的AI时代的艺术未来,不久也将影响到更多学科和专业。从外表看,人工智能可带来更加高效的学习体验。但也许正像朱利安妮认为“艺术思想是内核”一样,“独立思考和高阶思想”或许也应该是各学科的未来“内核”。

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兼元宇宙文化产业分会会长陈少峰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当前,“IP+内容创新”让“内容为王”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广泛,而人工智能技术手段的引入本质上是一种对低效学习、工作效率低下的“减法”和对高效智慧内容创新的“加法”,“无论学习还是工作,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都将让更多领域受益,让投入事半功倍,成果如虎添翼。”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以需求为牵引 激发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活力

●聚焦丨电池级碳酸锂跌破15万元/吨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热点丨北交所成交首破百亿:牛市开启还是短线爆炒

●圆桌丨PPP机制迈入规范化发展新征程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