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中国科学院的鼎鼎大名,不过可能少有人知,中科院的首任院长是郭沫若。
图片源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郭沫若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同时,中科院的建立更是他极力支持与促成的。
因此,郭沫若确是当时担任首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不二之选。
而除了中科院首任院长,郭沫若还曾当选第二、三、四届中国文联主席。
读书的郭沫若
自己身具无数光环,郭沫若的儿女们也非常优秀,十一个孩子里:
虽有三个早早离世成为遗憾,剩下的八个孩子2个毕业于清华,2个毕业于北大,3个毕业于中科院,个个才华出众,成绩斐然:
郭和夫,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帮助建立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并担任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等职务。为我国页岩油的综合利用提出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郭博,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建筑系,黄浦江两岸的经典建筑很多出自他手,著名的上海希尔顿饭店就是他的杰作;
郭复生,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工程师;
郭志鸿长年从事钢琴教学与人才培养,是我国著名的钢琴音乐家;
郭建英,从清华大学的本科毕业以后,又去北大读了硕士;
郭汉英,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理论专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场论和数学物理等研究领域成果显著,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中国理论物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庶英,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后来担任北京市经济技术发展中心总经理。
郭平英,郭沫若最小的女儿,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郭沫若纪念馆馆长。
郭沫若的子女们如何能个个优秀?在子女的教育上,郭老有哪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
反对灌输式、训导式
强调“培养式”教育
在对孩子教育方式上,郭沫若强调“诱发式、感应式、培养式”,竭力反对灌输式的、训导式的教育方法。
女儿郭庶英曾说:“父亲认为,你是什么材料就是什么材料,他从不要求我们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我们就根据自己的爱好,有的学钢琴,有的学游泳,顺其自然地发展。”
郭平英也表示,常常有人问他们兄弟姐妹中有没有人继承父亲的历史、考古学问的,她一直如实回答“没有”。
“虽然父亲在得知小弟郭建英想学考古时非常高兴,但后来建英又改学计算机软件专业,父亲也没有反对。”
郭沫若的子女们,从来没有子承父业的压力,“父亲对我们的成长没有苛求,他希望我们健康成长。在允许的条件下,带我们了解社会,感受自然,扩大知识面。”
1937 年郭沫若在《新华日报》社论中说,“我们对于青年应该让他们自由发展,就如培植树木样,只要充分给予阳光和养分,免受风害虫灾,它自会成为栋梁之材;
不好任意加以拴束剪削,那样即使成功,也不过是些盆栽小景而已。”
这一教育理念,他不仅是提出者,也如此实践在对子女的教育上。
郭沫若子女在故宫
而郭沫若这一教育理念,与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克莱恩不谋而合: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人找到他们的天赋和兴趣,并帮助他们以最好的方式,发展这些天赋和兴趣。”
而我们为人父母,要做的正是给予孩子自由和空间,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助力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2
说教不如身教
郭庶英曾说:“父亲从来不对我们说教,也不对我们说那些做人的大道理,而是非常重视身教。”
在儿女们心中,郭沫若像个“检索的巨型电脑”,只要有儿女向他提个问题,他通常一讲就是一个多小时,有时还翻出书来,引经据典。
而这背后,离不开他多年的自律,郭庶英说:“他活了86岁,勤奋、刻苦好像延续了他的生命一样。”
在郭沫若办公室沙发前的长几玻璃板下,压着一张便笺,上面用毛笔画着“原子结构图”。
这是郭沫若与学习理论物理专业的儿子汉英交谈后画出的。郭沫若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对知识的汲取从没有中止过,更不会耻于向自己的子女这样的后辈求学。
郭沫若
在为人处世方面,郭沫若也给子女树立了榜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郭沫若用四个月组建的,郭沫若把15000元稿费分给所有的学生,让他们过个好年,自己出资为学校建游泳池,把自己的电影机送给学校,把因病遭遇退学的学生留在校园,想尽办法让他继续深造。
此外在女儿郭庶英眼里,父亲郭沫若是一个有丰富知识又十分平和的人。
见过郭庶英的人都会觉得她长得极像郭沫若,言行举止也是那样的朴实亲切。
这一点得益于父亲从小的熏陶,在郭庶英的印象中,父亲对身边的人都很随和、礼貌。“对身边工作人员都很和气。护士、厨师要他题字,他从不拒绝。有人为他服务了,他都要感谢。”
作为大历史学家、大考古学家,郭沫若一生不收藏,甚至连自己收集的都送给他人。郭庶英说:“名和利父亲都不看重。”
在郭庶英的心中,父亲给了她一生的财富——他的人生经历、他的教育理念、他的为人处事。
郭沫若一家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
父母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行为,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言传身教,是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如此才能给予孩子正向的、受益一生的影响。
3
父爱如山,但也温情脉脉
作为大文学家,郭沫若在文学事业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然而工作之余,也没有忘记给予孩子们温暖的陪伴。
总会腾出时间陪子女逛公园、看电影、参加各种活动,带孩子玩遍了北京所有的公园,和孩子在水里捞螺蛳和小鱼……
郭沫若与平英、建英
郭庶英说:“父亲还经常跟我们一起把眼睛蒙上以后捉迷藏,现在想起来挺难得的,他既看不见又听不见,跌倒了怎么办?
我小的时候不懂事,现在越发觉得父亲那时在尽最大的努力给我们创造快乐。”
陪伴不仅在日常,郭沫若几乎每次出远门之前,都要和家人照一张全家福;而每次回来,他也不会忘记给孩子们带礼物。
有好吃的,从不舍得自己吃,要分给儿女们吃,生怕孩子饿着。病重住院时,医院有时为他做一些蛋羹,他吃时只要看到儿女们来,就吃一半,将剩下的一半留给儿女吃。
郭沫若最后一次去住院,与平英告别
子女学校停课期间,几乎每天抽时间,给孩子讲英语和古文等。
建英在父亲的教授下学得十分认真,如此方能在恢复高考时,考入了清华大学。
爱护孩子、陪伴孩子、支持孩子,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英国教育家夏洛特·梅森曾分享:“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郭沫若在工作如此繁忙的情况下,依然尽力给予孩子们温暖的陪伴,这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深思的。
“培养式”教育、身教大于说教、给予孩子温暖的陪伴和支持……
这是郭沫若的教育理念和智慧,时隔多年,如今再看,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在现在这个内卷时代,我们难免焦虑孩子成绩,难免有气火攻心想骂孩子的时候,难免有工作繁忙脱不开身的时候;
不过当我们想起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或许我们能平缓下心情,从如郭沫若一样的名家的教育理念中,汲取一些养分和智慧,等待属于孩子的花期的到来。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