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战锋和孩子们一起朗读课文 记者 窦翊明 摄
“一个学生一个老师一座校园”,这是近年来时常爆出的新闻,说的是目前乡村学校不断萎缩的现状。然而在西安市鄠邑区,有一所乡村学校,短短两年多,学生人数从原来的78名增加到了653名,老学校焕发出了新活力,从一众乡村学校中脱颖而出。这就是鄠邑区振华中学,该校又是如何华丽转身的呢?
杂草丛生,没有一条像样的硬化路,两栋教学楼54个教室竟然闲置了51个,53名老师中不到20名一天只有一节课,还有30多名老师无课可带……2015年,刘战锋刚一来到振华中学,所见到的就是这样的场景。彼时,他刚刚离任一所城区重点中学校长,从家长挤破头都想把孩子送进门的热门学校,来到这样一所凋落的乡村学校当校长,落差可想而知。
如何改变现状,实现乡村学校振兴?一没资金,二没物力,刘战锋想到的是从人入手。他买来28把铁锨和两辆架子车,男老师搬砖、拉土、种树,女老师拔草、浇水、平地,先从美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老实说,一开始,有些老师并不配合,甚至有些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老师的工作就是教书,我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你不能把我怎么样。刘战锋也没有硬性要求,而是通过其他老师们的行动来一点一点感染他们带动他们。一来二去,大家都主动投入到美化校园的行动中。而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集体劳动中,老师们凝聚力向心力增加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也回来了。
美化校园的行动一直持续了近3年。在刘战锋的带领下,老师们亲手整修了荷花池,修建了休闲花廊,种植各类树木花草达30余种。又在区教育局的资助下,填坑建起了读书广场、铺设了标准化塑胶跑道、建设了羽毛球场。如今,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一座现代化的校园矗立在乡村田园当中。当年种下的竹林已经郁郁葱葱,孩子们在操场上跑跳玩耍,在花廊下晨读,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安心学习。
校园面貌改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学校积极谋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恰逢2018年鄠邑区计划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刘战锋紧紧抓住了这一机会。
“周围的农村我都走遍了,苍游地区是标准的农业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很多,父母管不上,老一辈管不了,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如果能把这些孩子们管好,减轻了农村家庭的后顾之忧,让年轻人放心在外打工,也是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基于这样的调研结论,刘战锋着手建设鄠邑区首个九年一贯制寄宿学校。
在2018年秋季招生之前,刘战锋带着老师,分成几个组,进村、入户、赶集,逢人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没想到,8月底,一下子就来了400多名家长报名。有的家长说,“公办学校还是放心,娃们周一送、周五接,一周时间我可以安心在外打工”;有的家长说,“我是外地来咱这儿工业园工作的,有了这个学校,我就能把孩子从老家接到身边”。
本来,振华中学是一所公办初级中学,只有初中三个年级。2018年新来的400多名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各个年龄段都有。刘战锋又开始重点摸索低年级孩子们的食宿管理问题。
“一到三年级原则上是不住校的,年龄小的孩子们我们建议还是父母多陪伴的好。”刘战峰说,但是也还有一些具体情况,孩子们不得不住校。“我们给每个宿舍都配了一个生活老师,陪伴照顾孩子们。每天早上6:50起床铃响,广播播放励志小故事,让孩子们慢慢清醒、穿衣。然后排队刷牙、洗脸,吃早餐。晚上下了晚自习,洗漱,上床,播放睡前小故事,让孩子们尽快安静下来进入睡眠。”
做了父母的人都知道,小孩子最怕积食。为此,学校周四要给孩子们加一次山楂片当作餐后小零食,周三是统一的换内衣日,刘战锋就像是父亲一样,把孩子们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细致又温暖。
除了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教学质量更要提高。这一次,刘战锋仍然选择从人入手。“办好农村教育,关键在教师。振华中学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又是一个寄宿制学校,老师周一早上6:30到岗,周五下午4:30才能离校,平均一天要上6节课,要尽可能为老师创造好的条件,留住人才。”
“我2018年刚来学校工作时,人生地不熟,总想着要考出去。现在娃都一岁了,我已经下定决心在这里安家了。”商洛籍教师雷楠楠说:“在这里工作很舒心,领导和同事都对我很热情,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尤其是我娃还小,平时又不能回家,学校允许我婆婆来学校帮我带娃,还给我婆婆安排了住宿,这让我感到很温暖,也让我下定决心在这里安心工作。”
像雷楠楠一样,这几年,振华中学新进的外地教师多,刘战锋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人性化关怀,新老师们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20多位新分配来的老师无一流失。
不仅要留得住人才,还要把人才用好。刘战锋通过“青蓝工程”“名校+”交流等形式,给教师提供各种培训提升的机会,同时,结合学校实际,采取了“看、思、学、比”的课堂研究模式,全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丰富的课余活动和优质的课后服务吸引了大批的生源,不少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孩子纷纷回流。
“我家就在学校跟前,但是父母都辅导不了我的作业。在学校每天有晚自习,全程都有老师辅导,还能和同学讨论,家长都很支持我住校。”家住野口村的袁孟杰告诉记者。
在振华中学,随处可见一条标语:“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刘战锋把它贴在墙上,时刻警醒老师们。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采访结束时,操场上响起了“我们都是追梦人”的音乐,一群年轻教师正在练习新编的工间操,一旁的学生们在跳着不同花样的竹竿舞,昔日没落的农村校园又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记者 顾荣
作者:顾荣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