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管控:靠内部惯性导航系统、预设指令行动(Mobile Force Protection)

日期:2022-01-14 09:57:09 作者: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很多人大概都见过反无人机的电子枪、干扰器。它们主要是针对无人机的遥控、GPS信号,让对方在定位、操控上出现混乱。但如果这架无人机不是遥控,也不用GPS,而是靠内部惯性导航系统、预设指令行动呢?

2017年,美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展开了一项名为“机动部队保护”(Mobile Force Protection,MFP)的计划,开发一种能在行驶状态下,对小型无人机集群进行防御的装备。

MFP系统的底盘采用了“悍马”车,在车顶安装有X波段雷达、光电等设备。后面是一套垂直发射箱,总体外形与早先的“网火”导弹系统发射箱有点类似。

作战时,一架圆柱形的无人机从发射管里弹射升空,然后展开中间的一对旋翼。

无人机这个大粗棍的下面一截是战斗部,或者叫发射器,会转向水平方向。

靠近目标无人机后,无人机调整高度、速度、方向,让战斗部对准目标,然后喷出一股红色的东西。有报道称,那是“强韧、细长”的“飘带”“细绳”“彩带”“绳索流”。没有看到原始材料,因此笔者不知道它们具体是什么东西。在婚礼、庆典等场合,你是否见过下面这种彩带喷罐?

有报道说这个反无人机系统的战斗部,就类似它。目标无人机的旋翼、螺旋桨被这类“带”“绳”缠住后,当然是很容易坠毁。

除了我们常见的“大疆”这类无人机,它也能击落固定翼无人机,只要它的速度能跟上。

无人机管控

据称这套MFP系统能在约1千米的距离上发现、击落小型无人机,无人机拦截器有一定的自主能力。在试验中,“悍马”车在快速行驶状态下,先后弹射升空两架无人机,也算是演示了它伴随机械化部队作战的能力。

这套反无人机系统的主要优点有三个。

第一个就是开头说的,能对付全自主型的,不依赖遥控、GPS信号的无人机。

第二,成本低。因为无人机本身能重复使用,每次拦截消耗的只是一个“喷罐”。

第三,能获得相对完整的敌机。这很有利于后续作战,比如对敌机“残骸”进行检查,找出专门针对它的电子干扰窍门。对己方来说,这种非爆炸性的拦截,也自然是更安全一点。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