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巩纯秀:别因“恐针”放弃生长激素治疗

日期:2021-08-27 09:53:49 作者: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周亦川

编辑 | 袁月

我国约有700万4—15岁需要接受治疗的矮小症患儿。矮小症病因较多,尤以生长激素缺乏最为常见,他们可通过皮下注射生长激素治疗。然而,接受治疗的患儿却不足3万人。

2021年8月17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快舒尔”儿童专用无针注射器正式发布,且已经获批胰岛素及生长激素等领域注射,可帮助“恐针”,特别是因为“恐针”拒绝注射的家庭提高治疗积极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巩纯秀主任表示,国内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全部入组观察的矮小症患儿中,具有社交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的患儿占比高达 60%,除此之外矮小症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患儿性格,甚至会对其成年后的择偶、就业造成严重影响,矮小症患儿应及时接受治疗。

有些患儿可以接受生长激素治疗,但为什么放弃呢?以下是我国矮小症患儿生长激素治疗率低的常见原因:

1.我国家长对孩子生长发育问题普遍存在认知误区,大部分家长还停留在“谈激素色变”的阶段,有些家长甚至会将“激素”与“抗生素”混为一谈,认为激素是一种会让人上瘾,从而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殊不知,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都会分泌生长激素,全天多次脉冲式分泌,夜间22点—凌晨2点达到顶峰,所以小时候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非常重要。

2.注射生长激素需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医学检查。对于大部分已确诊矮小症的患儿,往往发现较晚,骨龄大于实际年龄,且骨骺线已接近闭合,无法满足临床生长激素注射指征。资料显示,骨龄限定通常为女孩15岁,男孩17岁,对于满足注射条件的患儿越早干预越好。

3.已通过国家审批正式用于临床治疗的生长激素普遍价格昂贵,见效缓慢,治疗周期较长,家长投入的精力和经济压力较大,这也是很多家长寄希望于孩子后期发育,转而选择高钙食补、运动增高的原因。

4.还有部分家庭足以支持孩子接受生长激素治疗,却因孩子强烈“恐针”不得不干脆放弃或在治疗中途中断。矮小症建议治疗周期一般在18个月左右,注射频次多为每日1次,总注射次数约为550次。矮小症患儿每天打针本可以发育更好,长得更高,对成人后的各方面有好处,可孩子一听打针就开始哭,让家长们不得不放弃,这种家庭里的孩子是最可惜的。

巩纯秀说,很多孩子的长期注射治疗方案取决与家长而不是医生,家长的判断经常会在感性与理性间徘徊。国外已有权威研究论证,无针在保证与有针注射同等安全疗效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减轻患儿及家长心理障碍。此次无针注射批准用于生长激素,相信能为矮小症患儿减少治疗的痛苦,重新建立成长的自信。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