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苏州12月15日消息(记者郑楚豫 通讯员旅度萱)投梭、拉扣、踩踏板……在江苏昆山旅游度假区周庄古镇贞丰十二坊之一的土布坊,76岁的浦翠娥老人正娴熟操作织布机,“哐当、哐当”的织布声节奏感和韵律感十足,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大开眼界,他们站在门口,看着一件件土布制成的旗袍、马褂、长裤,就像是欣赏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
浦翠娥母亲年轻时为家人织布用的老织机(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土布坊的这台织布机,是浦翠娥母亲年轻时为家人织布用的老织机,至今已有六七十年历史。织布机上未使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虽有历史的痕迹,却依旧结实耐用,配上浦翠娥纯熟的织布技巧,可织出细致均匀、结构精巧、花色繁多的土布。
编织土布(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我七八岁时,就跟着母亲学织布了。”浦翠娥说,起初她只能坐在边上看,母亲不允许她上手操作,生怕弄乱了线条,毁了好不容易织到一半的布,但她还是会趁母亲出门干农活时,偷偷坐到织布机前织几下,手里的梭子像游鱼一般在经线纬线之间穿梭着,脚一上一下地踩着踏板,让她觉得无比快乐。一直到十六岁,浦翠娥才如愿独立坐上妈妈的织布机,编织她人生中的第一块土布。
除了织布,纺纱也是“织女”的“必修课”。“织布的线,都是自己用棉花在手摇纺车上纺出来的。”浦翠娥说,纺线很考验技巧,线要纺得粗细均匀方能使用,太细会断,太粗则穿不进织布机,她当年学了整整5天,才勉强掌握要领。如今,纺线的工作都是由丈夫杨建明来完成,一天只能将四两棉花纺成线,是件体力活。
在昆山南部水乡,很多老人还是喜欢穿着传统土布衣服,蓝色碎花对襟服特有江南韵味;船娘、民俗表演者的老蓝布服饰,总是不经意之间将人带入悠远的时光。
随着近年来很多人返朴归真、崇尚自然,土布加工制作的旗袍、短袖、长衫、坎肩、帽子、围裙、包包等制品,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土布坊墙上贴的对联“今朝水乡古意闹,昔日土布新姿俏”,完美诠释了这些原汁原味的传统服饰正在焕发的新风采。
浦翠娥用织布机织布(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浦翠娥说,土布坊的服饰,除了老一辈传下来的样式外,不少新款式,是其女婿按照年轻人喜欢的样式,亲自设计裁剪的。“他以前做过裁缝、开过服装店,很懂年轻人喜欢的民族风、汉服元素,做出来的旗袍也好、短袖也好,都很受年轻人喜欢。”浦翠娥介绍说,土布坊的所有商品,均为手工制作,却卖得并不贵,最便宜的40元,最贵的长衫也就卖280元。“外国人和北方人买得多。”浦翠娥表示,这种带有浓浓水乡特色的制品,最受外乡人青睐,尤其是青花色的服饰,北京人买得最多,手里拿不下时,直接寄快递送回家,行程结束,往往东西也能收到了。
闲来时,热情的浦翠娥还会教人学织土布,吴侬软语中夹杂几句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浦翠娥说,水乡服饰制衣工序繁多,常让人眼花缭乱,但织成的服饰却手感舒适、无静电,过水之后会变得柔软,不比机器织的差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