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000字,阅读约需5分钟
来源:外滩教育
导言
如今,有不少孩子出现了“躺平”的心态。在浙师大任俊教授看来,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而家长自以为平常的一些举动实际上在不断助长孩子的无助感,比如总和孩子强调要会吃苦。可实际上,会吃苦也会享受快乐的孩子,对习得性无助有更强的“免疫力”。而享受快乐恰恰是很多孩子稀缺的一项能力。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疫情放开一个多月,有不少家庭已经经历了一轮“阳康”,带着孩子前往他们向往的地方,补偿三年来错过的时光。
但是,疫情带来的“次生灾害”并未就此消失,管控和经济影响让孩子们经历了更多的挫折感,比如想买的东西不能买,想去的地方不能去,想见的人不能见。很多调查都显示,孩子们的焦虑、抑郁状况严重了许多。
2022年4月,上海市教育科学院杨彦平博士对上海中小学生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其实,这种反复出现的挫折感,是非常需要警惕的,因为这正是引发习得性无助的原因之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简单说,就是觉得自己努力不努力都一样,有一部分孩子表现出所谓的“躺平”“摆烂”,正是这种状态。
而这种情况,不仅仅在疫情期间出现,过去、未来,它都可能发生在孩子身上:有的孩子听厌了“别人家孩子”的故事,因为“学不学都一样,反正爸爸妈妈只会问为什么没人家考得好”;有的孩子对学习又痛苦又迷茫,“爸爸妈妈只会让我下次努力,却从来不问我遇到什么困难没有”;有的孩子甚至厌学、不想出门,因为“不管我想做什么,最后还是要爸爸妈妈来决定”……
那要如何让孩子走出这样的消极状态?有没有什么方法能预防孩子产生或再次出现这样的心态呢?
在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任俊教授看来,从字面意思看,习得性无助是孩子们在经历了多次失败以后,产生的不愿意努力,以及觉得努力没有意义的心态。既然是应对习得性无助,那么培养孩子的“习得性乐观”便是正好,也就是培养和提升乐商(快乐的能力)。
任俊,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积极心理学会(IPPA)执委,中国心理学会积极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但乐商并不仅仅指用快乐替代无助。
在多年的研究中,他发现孩子的习得性无助有些是因为经历了多次的失败,有些则是在生活中失去控制感,或两者兼而有之以后的一种反映。他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有时成了大人为了达到目标、满足控制感以及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而大人却在这个过程中打着教育的名义。
而培养乐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孩子获得乐观面对生活的习惯,让快乐不仅是一时的,更成为一种长期的处事习惯。
1.
30分钟就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
孩子们比成人更脆弱
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很多人虽然不了解,但也有所耳闻。50多年前,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动物实验中首次发现习得性无助的现象。后来,他又以控制感为核心,设计了关于人的习得性无助实验。参与实验的被试者都是大学生,最终实验结果也证明,人确实会患上习得性无助。
从本质上说,习得性无助指个体觉得自己无论多么努力,那些挫折和失败还是会发生的,因此就不再努力了。在这些实验中,对象都是成年人,那么孩子的情况会有所不同吗?
带着这个问题,任俊和自己的研究生,做了一个关于儿童习得性无助形成时间的实验。结果令人担忧,儿童形成习得性无助比成年人更快,在失去控制感的情景中,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实验中是30分钟)就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
孩子的生活比成人简单,操心的事情远不如成年人多,为什么孩子的情况反而更容易受影响呢?
任俊教授从习得性无助形成机制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态,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经历持续的多次失败,二是在生活中缺乏控制感。”
先说孩子们的挫折和失败经历。成年人的阅历多,工作、育儿、日常生活等方面,经历的挫折、失败经历自然也多。那孩子们的经历又从何而来呢?
一种是孩子亲身经历的挫折。比如疫情导致家庭经济受影响,孩子们想要的东西得不到,这就是挫折。还有学习上的挫折。
有位妈妈发文说,儿子升入六年级以后,忽然变得很叛逆,学习也有所退步。好不容易问清楚,才知道儿子是因为一些知识点消化不了,加上居家网课和升学的压力,才导致着急、焦虑。问他为什么不早说,儿子委屈地说,“告诉你也没啥用,肯定还会说我不好好听课……”
而另一种,则是替代性失败经历。任俊教授说,“孩子们看到其他人或社会上的多数人的失败经历之后,尽管自己并没有经历过,但也会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这种无助感。”
小到家长抱怨居家时天天做饭、做家务很累很烦,大到一些社会新闻,比如学长学姐们在中高考失利,很多人失业等,都可能引起这种替代性失败经历。
如果说挫折感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遇到了困难,那么控制感,可以说更多是因为家长夺走了,才导致孩子感到无助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被讨论了很多次的“直升机父母”“经纪人父母”。为了让孩子高效地学习,父母总是牢牢地把孩子的日程表抓在自己手中。连生活中小事的决定权都被剥夺,孩子的控制感自然就无从谈起。
北京青少年教育与发展研究基地副教授田宏杰就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姑娘在一次去练琴的路上,想先在公园里逛一逛,可是刚过三分钟就被妈妈催促着去背谱,让她又难过又失望。在这样高压力的状态下,虽然她四年级就过了钢琴十级,可是升入初中后,很快就厌学,甚至还患上了抑郁症。
还有的家长总是习惯给孩子更高的目标。孩子退步了,就让他们“反思”为什么没做好,进步了,就说不要太骄傲。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觉得不管自己努力不努力,结果都是一样的。
任俊说,“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是因为我们许多人在生活中有一些看起来很正常的行为方式,可能会无意中就让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
2.被忽视的快乐,
恰恰是孩子需要培养的一种能力
毫无疑问,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消极的状态,觉得自己的努力不会带来改变。为了让孩子摆脱这个泥潭,任俊提出了乐商(乐观智商)的概念,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使自己变得更乐观。
除了让孩子有更多快乐的体验,乐观还有个重要的影响,就是让人可以更主动地行动起来。任俊提到,有研究表明,高乐商的人会更爱微笑,而微笑本身就是一种交际手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乐商的人更愿意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和良好的人际交往。
遇到好事,他们更愿意分享,遇到坏事,他们也更愿意向别人寻求帮助,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别人来发现自己的问题。
任俊教授多年来深耕积极心理学领域,已出版作品包括《乐商:一个比智商和情商更能决定命运的因素》《积极教育:提升孩子乐商,成就优势品格》
和大家比较熟悉的情商相比,乐商和情商有交错,但侧重点不同。任俊解释道:“大家说的情商主要指社会情感能力,强调在社会交往中识别他人的情绪,以及合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乐商,顾名思义,指快乐能力,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自己或他人的快乐和幸福。”
比如孩子看到好朋友在难过,情商强调孩子要能看懂对方的情绪,以及给予合适的反应。而乐商则会强调用自己的快乐去感染对方,能够找到适当的方法让对方也快乐起来。
可以说,情商是乐商的基础。与此同时,对于习得性无助,乐商又比情商更有针对性。而因为经历和环境不同,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具有高乐商的。所以,乐商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
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聚焦中国K12国际化教育。我们致力于专业、前沿、有高度、有温度的内容。帮助学校和家长实现融合、创新、有效、以人为本的教育。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