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阿姨今年59岁,1月前因腰痛服用了中药和西药,后复查肝功能发现异常,但因为指标不高,也没当回事。但最近,林阿姨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上腹部隐痛的症状,到医院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800U/L,谷草转氨酶547.4U/L,谷氨酰转肽酶86U/L,乳酸脱氢酶360U/L。看到检查结果中好几个提示“不正常”的小箭头,这可吓坏了林阿姨!
为进一步就诊,她来到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在给林阿姨做了完善的检查后,诊断为药物性肝炎,经保肝降酶等治疗后林阿姨食欲好转,上腹部隐痛消失,肝功能明显好转。
林阿姨很纳闷儿,为啥自己会得药物性肝炎呢?
什么是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是指使用一种或多种药物(包括各类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中草药及膳食补充剂等)后,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
引起药物性肝炎最常见的药物包括: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磺胺类、阿司匹林、消灭痛、保泰松、布洛芬、辛可芬、利福平、异烟肼、呋喃妥因、冬眠灵、甲基多巴等,以及一些抗肿瘤药、免疫制剂和铅、锑、铋、铊等重金属,共有11类1000多种。
许多患者都会觉得西药副作用大,保健品等更安全,从而更多地选择服用此类产品。然而,临床上减肥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等引起的肝损伤并不少见。
药物性肝炎已经成为我国临床上不明原因肝损伤和不明原因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也是引起急性肝损伤常见的病因之一,严重者能导致患者死亡。
随着新的药物种类增多,药物性肝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我国普通人群中每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为23.80/10万人,老年肝病患者中药物性肝病的比例可达20%,明显高于欧美国家。近年来,我国在因肝病需住院的患者中,药物性肝炎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药物性肝炎的易发因素
①年龄因素。老年人是较明确的高危人群,因基础疾病多、用药时间长、用药品种多(药物相互作用),肝脏代谢机能减退增加了肝脏负担,发生不良反应的改良增加。儿童因肝脏代谢发育尚不成熟,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会增加。
②性别因素。在大多数类型的药物性肝炎中没有区别,由膳食补充剂或中药导致的药物性肝炎在女性患者中比在男性患者中更为常见,而因抗结核药物而导致的药物性肝炎在男性患者中比在女性患者中更为常见。
③基础疾病。对某些药物而言,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会增高,且一旦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病情通常会更加严重,死亡风险也会增加。
有研究提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如同时有超过两个以上伴随疾病,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患者6个月内的死亡风险增加。
④人群的异质性。有些药物对大部分人群来说是安全的,但某些人群使用会导致药物性肝损伤,主要是由于这类人群对药物的代谢与其他人群不同,或对药物成分过敏。这类肝损伤因无法预测,临床上往往无法防范。
如何预防
①遵医嘱用药,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服药期间门诊随访,及时与医生沟通用药方案,定期监测肝功能,医生会权衡利弊调整方案,避免私自调整用药方案。
②合理用药,按照说明书上的推荐剂量、推荐疗程用药。用药前应慎重选择,宜少而精。联合用药,应警惕药物间的代谢产物,形成新的肝毒性物质。
③用药时应避开不利情况。如空腹或饥饿、营养缺乏、嗜酒或醉酒之后服药等。不该吃的药物、来历不明的药物、保健品等不随便吃。养成用药前读药品说明书好习惯,包括药物的适应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是否曾报道过肝损伤等。
④早期诊断,立即停药,是药物性肝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来说,建议一旦出现食欲减退、乏力、容易疲劳、皮肤和眼睛发黄、尿色加深发黄等症状,怀疑药物性肝损伤时,应及时前往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就诊,切勿自行服用保肝药物。另外,安静休息、加强营养,补充高蛋白、高糖和低脂肪、维生素类及各种氨基酸皆有利于药物排泄。对重症患者,医生应立即建议住院,采取综合性措施。可给予谷胱甘肽、激素、消胆胺以及透析疗法等系统治疗,以缓解病情进展,不可耽误时机。
最后,一定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药物性肝炎,所谓“是药三分毒”,是说任何药物,无论是保健品、中成药还是西药,都会有它的副作用。而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性也不一样。因此,大家不需谈药色变,生怕吃了药就会伤肝,而不遵医嘱服用药物,也是万万不可取的。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合理用药,不乱吃,科学保护“小心肝”!
作者:消化内科 董佳璐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