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险改革最终的解决方案是科技化。

日期:2021-04-02 10:06:03 作者: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随着人们对保险科技认识的深入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成熟,保险科技赋能已经渗透到保险业务链条的方方面面,从产品设计与开发、保险营销、核保与核赔、资金运用、客户风险管理和公司管理等几乎所有环节,重塑着保险的价值链,带来了流程的优化和效率的提升,推动着整个保险行业的变革与升级。
 
然而,科技赋能也并非万能良药,更未必药到病除。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公司在制定本公司的科技赋能战略时,需要看准“症候群”,找对“适应症”,充分认识到科技赋能的难点和限制条件,科学决策,量力而行。
 
保险科技赋能第一是面对成本约束。因为科技赋能需要多个系统的改变,比如 IT 系统、财务系统、合规系统、精算系统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都会有很大的改变。而随着整个科技力量的投入,所有的变化就会以成本的形式展现出来,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保险公司而言,成本能否承受还需要事先做好精准的预算。如何利用科技赋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摊薄成本?反之后面的利润就会成为问题,甚至会引致公司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并拉低股东评价,最后殃及公司治理。一些公司就是这样被公司科技化“大跃进”拖垮的。平安集团的科技之美格外耀眼,但并不是所有保险公司都能承担平安在科技领域所付出的高额成本。正所谓“科技虽好,但不要贪杯”。
 
第二是数据共享与信息安全约束。在信息化时代,保险科技赋能的核心是数据共享、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但也同时面临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信息的泄露和滥用;信息安全永远是行业和企业科技赋能中最关键也是最脆弱的那块板儿,保险业的科技赋能更是如此。
 
第三是科技人才约束。作为一个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保险行业的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而科技赋能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科技人才。像平安集团那样不惜重金打造出一个拥有万人精英团队的平安科技,若不是在薪酬、待遇、职业前景、股权等方面拥有强大的优势,怎么可能吸引并留住如此众多的科技人才。
 
第四是监管约束。在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上,监管约束依然是最重要的约束。比如,尽管很多人都清楚,车险改革最终的解决方案是科技化。利用科技,保险公司通过车辆的先装设备、后装设备和智能手机,记录驾驶员的每个驾驶动作,使每一个车主未来的车险费率都和其驾驶习惯及行驶记录直接挂钩,真正做到“千人千单”并随时调整费率且能保证信息完全透明,然后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人车画像,根据其风险状态设定相应的车险费率,解决价格战的痼疾,再利用网络营销,实现车险产品的场景化和碎片化,通过费率影响司机的驾驶习惯,降低交通风险,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同时也对汽车制造业和维修业施加正面影响。
 
举一个鲜活例子:如果驾驶员某天踩刹车的速度比平时慢零点零几秒并被保险公司判断出是在踩高跟鞋开车,保险公司的系统会通过智能手机告诉车主下个月的保费将增加 0.1 个百分点,费率就是这么来的,车主的费率完全取决于其本人的风险状态,那时将不再需要保费回扣,一切都是透明的,回扣对于供需双方来说都已失去了意义。尽管目前技术上已经完全可以实现,但监管政策窗口还未放开,最后一公里还需要时间等待。
 
在这些约束之下,保险科技赋能需要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综合考量。在空间维度上,保险公司需要弄清自己的公司是要做全产业链的科技赋能还是仅仅在渠道、产品、理赔等重点环节进行科技赋能。大公司的选择可能是全产业链的,比如平安的“金融+科技”,能把科技做到整个保险产业链甚至超出保险业本身。平安科技可以把平安养老、平安健康、平安人寿、平安产险等各个版块,甚至平安银行、平安证券、平安信托等版块托举起来,但对中小保险公司来说就很难达到这个境界,做到全产业链的科技赋能。
 
在风险管理的科技赋能中,大公司更有优势,138 个产业面对着 138 种不同的产业风险,保险公司是不是也可以像 FM global 那样把每个行业的风险都进行精准识别,并用不同的专家团队来解决每个行业专门的风险问题,把科技赋能用在整个风险管理的产业链当中去,而不仅仅是保险业务环节上的科技赋能。
 
保险业的势力可以通过科技赋能向其他行业延伸。比如,汽车 4S 店和修车厂的标准将来是可以由保险行业来定的,从目前的零整比、汽车维修负担指数进一步向前拓展,保险业对造车和修车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一些标准也可以由保险公司来参与制定。
 
在未来,没有人工智能助力的保险公司将无法生存。在健康险、养老险领域,特别是长期护理保险,没有物美价廉的机器人,不能通过人工智能来解决长期护理保险中的人力问题,保险公司只有亏损的份儿。保险公司拥有海量的客户,也拥有大量的资金,至少可以和科技公司进行合作,在解决被保险人医疗和养老财力问题的基础上,尽力去解决护理人力短缺和成本的问题。
 
在时间维度上,保险公司需要考虑是做超前战略的科技赋能还是跟随战略的科技赋能。一般认为,大公司可以实现超前的科技赋能,中小公司则采取跟随战略。但跟随战略的问题是每年都要拿出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资金来打补丁,可怎么打这个补丁都补不全,信息孤岛和系统冲突照样存在中小公司寻求与大公司或科技公司的合作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外包型、科技化的农业保险查勘定损模式在我国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农业科技公司和保险公司合作,利用无人机和遥感系统查勘定损,已经大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国际上也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英国 Tractable 公司和软件公司 Mitchell International 合作,收集了几亿辆车的照片,在定损当中以极快的速度,通过机器对比,用人工智能解决定损问题,这样可以降低科技赋能的成本,对科技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发展都非常有好处。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