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儿童课程设计规划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教师
本文根据7月14日徐莉老师LIFE教育创新分享会整理,内容有删减。
《相信,相信的力量——徐莉丹麦教育观察手记》这本书写作和完稿于2018年,但是今年才得以正式出版,在这个过程中,又有很多的机会让我去回看自己在丹麦那段时间的学习和教育观察的经历,也是让我去不断回溯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希望每次跟大家的分享都能展现我不一样的理解。
人是天生热爱学习的
关于信不信的问题,信其实是一种未发生的事情,只有你相信了,才有可能。
很多人说:我不信,我们家孩子就不爱学习,我们班的小朋友都不爱学习。特别是当我去到一些非常基层的普通学校的时候,那里的老师最爱问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他们就认为自己的学生都不爱学习,他们不信人是天生热爱学习的。
《园丁与木匠》通过四点认知理论论证了“人是天生适合和天生热爱学习的”。
第一,人有最长的一个童年期。因为要学习很多东西,学习的太复杂了,所以你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人类有最长的童年期用来学习 。
第二,人的大脑的脑容量相对来说是最大的,就相当于你有这么多的机会——头脑皮层的面积去容纳比较复杂的连接。
第三,人有非常强大的学习能力。相比其他物种,人的学习能力目前来看是最强大的。
第四,人类比其他动物需要照顾的时间更长,而陪伴和养育孩子的这些大人们,本身就是强大的学习工具。所以童年期越长,照料得越精心,陪伴得越长,孩子在这个工具上所习得的东西就会越深或者越多。
相信,是我在丹麦实践中看得非常多的,为什么?因为他们足够消极,当一个父母和老师足够消极的时候,背后就是对孩子的相信。
我相信你喜欢学,我相信你终身热爱学习,我相信你有超强的学习能力。我不会每天算计着你怎么再学一点,怎么多学一点,怎么再学难一点。
透过丹麦教育实践的这种消极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它对于认知心理的直接运用,那就是如果你相信儿童是天生热爱学习的,那么你不会急于教给他更多更难更复杂的东西。因为你相信这些东西与生俱来,他会主动地求取。
玩是不是学习
我们经常说学习太苦了,玩是愉悦的。我们把玩放在学习的另一面,“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累了就通过玩来放松一下。自古就是“书山有路勤为径”,所以学习就是勤奋的价值追求,而玩的追求你就可以无所事事的样子。真的是这样吗?
《园丁与木匠》里说到,一些自由自主自发的玩耍不是学习,但是有一部分的自由自主自发随机发生的自由玩耍,我们是能看到学习的发生的。所以不是说学习是一件事、玩是另外一件事,而是玩和学习有一部分的重叠。
第一种玩耍中的学习形态——打闹游戏
我经常调侃爸爸妈妈和老师们,我说如果两个小朋友打起来了,你会怎么样?你会尖叫着冲过去制止,为什么,因为你会很紧张。第一你不愿意自己的孩子伤害别人的孩子,你也不愿意两个学生之间这么不友善。如果你的孩子受欺负你就更激动了,你要赶紧制止掉,因为你很担心伤害过大。但是实际上不会出事,因为小朋友的力量不够。
孩子们在发生冲突之后的这种摔跤打滚压制,其实更多是因为语言发展没有完成,会有一些肢体上的冲撞。而在低幼的阶段,如果把这种行为制止掉了,他是不能够调整自己的力量去表达的,长大了反而容易出事,因为第一他不知轻重没有分寸,第二他的语言仍然没有发展好。
从很小的小孩在沙坑里面、在泥巴地里面一起推推打打的时候,其实是社交的演练或者是社交学习已经在发生。所以如果你知道这是一种学习,你会先看一下,别着急去制止。但如果看到大一点的孩子在打闹的时候,我就会跟你们一样紧张,因为我不确定他是否有足够多的演练从而能控制自己的力量。
第二种玩耍中的学习形态——幻想游戏
丹麦的幼儿园有一个课,20多分钟的一个叫“幻想游戏”的集中学习时间,他们整个上午只有两次集中学习的时间,每一次都在20分钟左右,其他的时间都在为这两次学习做准备。从早上9点钟到11点钟,一共有两个小时,只有集中的40分钟的活动,剩下的还有80分钟到哪里去了?就是慢慢的慢慢的准备好,我们一起做一件事,然后做完以后也没有人要马上打铃冲出去,而是慢慢的慢慢的转到下一件事情,然后两件事情做完了,上午就没有了。
我们相信小朋友是愿意遵守规则和听从指令的,所以我们不用小红花,不用批评,不用惩罚,来让他们一听到命令马上作出反应。他又不是个机器,他可能沉浸于现在的事情,听到了你的召唤,但是要慢慢的从这个状态里面走出来,把它放下,然后进入到你要求的下一件事情当中。
小朋友年龄越小,他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所以一个没有催促的教育,没有指责和羞辱,没有小红花的教育,是给了足够的时间让小朋友转场的,心理、身体、时间、空间、任务的转换。而这个就是所谓的学习自制力、内在的跟人打交道当中一个自我调整的能力的发展。
我们很多的老师去学习这个时(指幻想游戏),是把它当做戏剧活动来学的,我们国内学校也开了戏剧课,我们的戏剧课会有语言的发展、艺术的发展,有服装、道具、台词、眼神、表情、还有想象力的发展,所以老师们学习的时候也是从这些角度去看戏剧教育的。
但实际上我在丹麦的幼儿园里面看到的戏剧教育,其实跟玩耍是重合的。老师的第一个问题是你是谁?每个角色都是小朋友自己选的:我是猫,我是狗,我是国王,我是士兵。孩子内心认为这是一个玩耍,是老师带你过家家酒,在这个过程当中你选择角色,你就在开始想象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智学习。
第三种玩耍中的学习形态——探索游戏
我经常跟家长说东西玩坏了很正常,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是个破坏王,为什么?因为当你买一个球的时候,你认为球就是踢的,当你买了一个玩具的时候,你就告诉孩子玩具是这样玩的。但是小朋友拿到一个东西,他首先想到的是对于自己而言它是干什么用的。所以他在探索这个玩具能够怎么样玩的时候,你会认为他超出了玩具的功能,认为他是破坏狂。
但实际上这个跟科学家去探索一个东西时内部心智是一样的模式,那就是我要试一试这个东西能做什么,我想拿它做什么,我要试一试它还能做什么,它带给我的感官体验是什么样的。
我们把这种三种游戏放在一起,实际上是低幼儿童在自由玩耍过程当中所发生的非常高心智水平的学习活动。他既放松、快乐和自然,同时发展了孩子的社交能力、推理和判断验证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在丹麦每天都是很自然和朴素地在发生,我们所谓的认知科学的这些结果,它正作为日复一日的生活在幼儿园和小学里发生。
不是所有的玩耍都是学习活动
比如说一个操场全是小朋友在疯跑,学习在哪里发生,不确定。所以老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估者的角色,但实际上我在丹麦看到的评估方式是:老师是极为消极的。小朋友有更多自由的玩耍,从一个任务转到另一个任务的间隙,他的本性和特点是自然展现的,而不是你发出命令,谁没做到我就惩罚谁这种被迫展现出来的顺服,或者是说为了你的奖品和表扬,不断地去做出你想要的样子,但未必是他真实的意愿和真实特征的展现。
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小朋友滚在一起,分不清他们是在打架还是玩耍,老师就在旁边喝着咖啡嘻嘻哈哈。我问老师你看见了吗,老师回答说看见了,但是他们不会主动去制止。在丹麦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是这样子长大的,他们知道如果真的不行,需要求助了,老师就在身边,老师值得信任。但是如果两个孩子不去找老师,就说明他们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解决。
这种非常消极的反馈和非常消极的对儿童活动学习的策划,基于丹麦老师相信:在大量的自由玩耍当中,有一些学习已经发生了,如果他需要帮助,我是可以看见的。
消极本身我们感觉是一个负面的词,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消极背后是对儿童的相信:他们会天生爱学习,他们会在自由玩耍中发生学习和发展,然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再看一看,如果需要帮忙我们就去帮助他。
如何看孩子是在玩还是在学习
玩不是坏事,玩的容量足够大的时候,学习才可能在里面闪现。参照下面的图片观察评估孩子玩的过程中是否有学习的发生。
那些被我们贬低的高级学习方式
模仿
有哪些学习经常被老师忽略并且极大的贬低了它呢,第一个是模仿。
通常情况,你自己做了一个动作,孩子如果跟着做,你会说:你能不能做一个跟我不一样的。其实在你看上去他完全跟你一样的时候,他的心智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我们成年人有非常明晰的因果判断,我们知道做这个动作就会有个什么样的结果。孩子其实不是的,他其实在心智中演练了很多遍,调整过多次,才会意识到做这个动作会有这样的结果,当他得不到那个结果的时候,他会去调整前面的程序,反复观察外面的资讯,不断去调整,这个过程其实是非常强大的逻辑推演,不是我们所想的理所应当的事情。
所以我们常常贬低了模仿的价值,有时候我们跟孩子们一起做事的时候,我们并不需急于告诉他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做什么,第四步做什么, 我们其实只需要一次一次跟孩子一起做,做很多遍,小朋友在无数次探索后最终会找到流程和因果,这其实是非常高级的感官、协调、思维的发展过程。
倾听
我们一直觉得应该是学生听我说,但实际上倾听是双向的。单向的叫命令,叫训斥、说教、指责、呵斥、辱骂。什么叫做双向呢,就是他问你为什么的时候,你答了,然后发现还有十万个为什么。你会觉得怎么已经回答了孩子又问同一个问题呢?其实小朋友在听同一个答案的时候,他是不满意的,他就会再问同一个问题,直到你用各种办法回答,终于得到了一个他比较满意的答案,他才会转换到下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当他重复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他是在听你的答案的过程当中,没有听到他最想要的那一个,或者是他还想听到更想要的那一个,所以实际上你就应该不停的换着法子去回答他。因为他在听所以他才会不断地去问你同一个问题,不是他没有听才问你同一个问题,这是我们对倾听的极大的贬低。
同时,我们也要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你通过倾听去回应他,帮助他去思考的时候,对他的思维发展是非常好的。所以倾听是相互的,你要相信这一点:我相信小朋友不断的重复问一个问题是在听我说话的,我相信我多问他几个为什么,他的思维、他的情感、他整个的认知水平都是在发展的。
孩子受伤算谁的
在丹麦,我们走到哪都喜欢问:如果学生在幼儿园和学校里受伤了,你们一般是怎么赔?像你们小朋友满学校的跑,满操场的骑自行车,都没有老师看着,都没有老师去制止,肯定会出事对吧?出事了怎么办?你们家长好说话吗?要赔多少?——那边的老师真的是很费解,就觉得为什么从中国来的老师都会问这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来的老师都会关心小朋友这样在学校里跑来跑去,他不会摔坏吗?摔坏了难道不会扯皮吗?
第一个,当时安老师(他从中国到丹麦定居,后来成为我们的导师),他说第一个保险赔,保险赔完之后,家长和整个社会会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应该也能够承担一定的风险。
第二个,让我感动的是家长的话,“我们相信学校和幼儿园会尽到照顾和监管的责任,我相信我孩子受伤不是你希望的,不是你疏忽了,不是你虐待我们家孩子,而是他应该承担的成长中的风险。”
这让我觉得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就是“相信”。我们常说我们相信老师,但真正孩子去面对风险和冲撞的时候,我们能相信到什么程度?
环境、材料、活动、评估
这是一个社区图书馆绘本区角的一部分,有一个化妆间,我去的时候是2013年,当时我是很震撼的,因为那个时候正好是绘本在中国比较流行的时候,我们还在做各种各样的绘本的活动和课程。这个绘本区没有老师讲故事,但是会布置这样的化妆间,你穿上你喜欢的衣服,带上喜欢的各种各样的饰品,还有王冠等各种道具,旁边就是一个小舞台,然后你就可以去上演你的戏剧了。
所以他们在这里提供的就是环境、材料,活动有没有呢,可能有,但我不强迫你一定有。而不像国内是规定了几点到几点排戏剧,几点到几点讲故事。
所以你就在绘本区自由玩耍,你可能穿了衣服就走了,你可能穿了衣服站在镜子面前想了一下你是谁,也可能你会在舞台上面去搞两句,或者是跟小朋友一起来过家家酒,来开始你们的幻想游戏。这些是不确定的,没有人认为发生了就是好的,没发生就是坏的,都是由孩子自发自己推动自己来解决的,这跟我们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那么我们怎么去评估呢?就是看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是不是自然的朴素的,并且有各种探索的,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区域都会试各种各样的衣服,这是他们的本能。你相信吗?如果相信,你就不会去组织管理和过度的设计。
为什么丹麦他们不怕小朋友受伤,跟他们不一样的是,我们提供的环境和材料有很大的问题。我们小朋友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我几乎印象当中就不断的有人摔破了膝盖,甚至严重的有骨折扭伤、骨裂,再就是摔断牙齿,特别是三年级以上到中学的小朋友,只要摔下去都非常非常的严重。所以有时候我会想到你为什么会要小朋友不离开老师的视线,因为摔下去就不可挽救。那么我们能不能够在环境、材料和活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特点,而不是我们认为的那些高大上、先进的东西。
丹麦很早就教了健康饮食的观念,他们的幼儿很早6个月就进入了托幼系统。只要进入了托幼系统,他们吃的都是自助餐,没有餐具,老师切了就码在桌子上,孩子用手去抓。看到那个场面我内心是很受触动的,小朋友在桌上随便抓老师切好的食物,然后找不到嘴,就满身去找嘴巴的时候,我知道这就是自助餐。
拿什么怎么吃都是孩子自己说了算的,那个时候他们还不到一岁,他为自己选择食物,然后把它吃到嘴里去,老师一边切东西一边聊天,几个老师坐一起,几个小朋友坐在就餐椅上,老师看着他们笑,这是他们的就餐氛围,就是一起过生活。因为他们对孩子的信任是:我相信你会选择你喜欢的和适合的,但前提是我给你的选项本身没毒没害。所以他们有第一必要的知识,提供的全部是健康的饮食;第二,相信小朋友不会饿死,相信小朋友不会卡到;第三,相信小朋友在长期的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里面,会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探究式教学法
《园丁与木匠》里一直在说,0-10岁的小朋友其实适合的是探索学习。就是在大量的自由活动当中去试,去扯皮,去解决问题,去发现自己有力量,能搞定自己搞不定的事情。我们把这一类叫探索式的学习,而且是低幼阶段主要的学习方式,但是在这一阶段有没有掌握学习呢,有的,但是非常少,而且非常的谨慎。
我们并不认为让小朋友在幼儿园里面玩6年是好的教育,我们认为专业性的人是可以判断这个年龄的小朋友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但是有一点,越是低幼,给他足够的体验和探索的机会,才能保持他内心的好奇心。所以有时我们来讨论一个11岁青春期的小朋友为什么会厌学。我想说的是你给他探索的机会太少,不是一节课太少,而是他前面的十年探索太少,体验太少,对美好的东西经验不够,所以他才会非常糟糕。
丹麦所有有儿童出现的地方,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一个观念:要探索,要体验,有没有指导——少少的、谨慎的、最好是没有的指导,有没有直接的教学会——会学会的,但是有就有,没有就算了。
我们国内是直接教学——指导教学——体验教学——探索教学这样的顺序。在丹麦们看到的是探索第一,体验第一,指导第二,然后直接教学法是有就有,没有就算了,倒着的排序。
我从丹麦回来最想改变的是什么
第一,我们的学校和幼儿园没有生活,我们的课堂学习不叫生活,我觉得那是一种高度筹划的紧张、我们计划的非常详细的一种东西。所以我真正的看过了生活一样的教育和教育一样的生活后,我觉得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在教室里的那个东西,我们作为大人跟孩子相处的那个东西,离生活很远,离监狱有点近,有时候比监狱还要残酷。因为我们有太多太强大的这种超越生活的规范和规则,超出了儿童的年龄水平和适应性。
第二,我们现在流行的核心素养、未来课程、未来教育,还有4C5C都是能力目标。我们有没有反思过我们朝向未来的努力,适不适合于现在今天这个时间的小朋友,我们是不是为了一个还没有出现的未来,就把今天弄得倾家荡产了。所以我觉得很多人不是没有学校的课堂生活,是连家庭生活也没有了。我们在儿童早期,特别是在他10岁之前,甚至是在他整个的18岁之前,我们太早确定的这些所谓的核心素养,所谓的关键能力,我不知道作为大人有没有一点点的谨慎和心虚。
第三,我们将每个人能够获得全面发展等同于我们的目标。我们会觉得偏科是一种非常糟糕的孩子的学习状态,很多家长和老师很痛苦的说孩子偏科怎么办。其实偏科是孩子的特点,有一些部分是要等待机会去唤醒的。所以当我们觉得有一些东西一定要学会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觉得那些怎么努力都学不会的小孩,他很煎熬,我们有没有一点点同理心?如果有,我们是不是会在谈到全面的时候,会意识到全面可能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所说的全面不是知识技能的全面,而是一个人有一点点某些方面的知识技能的同时,他的身体、他的情感、他的社会功能的全面。
第四,我们希望研制出新颖的课程产品,但是忽略了对教育和课程的理解。什么都不做很了不起,因为“放羊”背后,如果你能说清楚你为什么这么消极,我觉得是理解的结果,而不是我们去PK哪个产品更先进,哪个STEAM迭代的更快,我们就去学它。我们不是学技术第一的课程,学所有人都没有见过的课程。我觉得理解最贵,对人的理解,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资源价值的理解是最贵的。经常有人问我说徐老师,你做课程设计是这么多年,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产品。我心想,我最骄傲的就是我的理解能力是很好的,我能告诉你为什么是这么样子。
第五,过度的要求。我们接触到的所有教师和家长,都存在着大人对儿童过度的期待,就是标准定高了达不到就很痛苦,然后又不想降低标准。当所有的事情都做不好的时候,小朋友失去的是学习兴趣,还有更可怕的是失去了一个对自我的确定,这是我最不愿意在青春期阶段学生身上看到的东西。他用前面的10年、15年和18年论证出一个结果——我就是个渣。他不再相信努力有价值,不相信自己能够变得好一点,这样的教育结果无疑是很悲哀的!
其实我并不认为丹麦教育很完美,但是我发现在教育中这些基本的对人对儿童的认识,对学习的认识,能够在日复一日这种懒懒散散看起来过于放纵的生活当中得以体现和论证。它不贵,甚至对老师对家长都是一个很好的解脱,因为你相信孩子,你就不会去折磨自己,顺便把所有的人都折磨一遍,这个状态我是羡慕的,他们都过得很好。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