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做你的“替罪羊”

日期:2021-05-13 10:25:57 作者: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到2021年初,简单心理平台上有来自全球117个城市、近900位专业心理咨询师。

每一期「简·推荐」,介绍你认识一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今天介绍的是来自西安的罗静咨询师。

在电影《春潮》中,女儿郭建波对她的妈妈纪明岚说“你安静了,整个世界就安静了。”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决定孩子和世界的关系;孩子和世界的关系,决定他们和自己的关系。但是,不管从父母还是孩子的角度,我们都可能在家庭生活中经历或大或小的痛苦,并与之抗争。

关于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心理咨询师罗静以问答的形式,给了我们她的答案。

孩子们常常遇到的困境有哪些?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征、需求和心理呈现。

孩子最常遇到的困境或问题有厌学拒学、适应不良、分离困难、亲子冲突、抑郁焦虑、早恋与性等。

温尼科特说,“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意思是,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总能同时看到照顾他的妈妈,婴儿不能脱离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养育而独立存在。

同样的,从来没有绝对属于孩子个人的心理行为问题。孩子的困扰和问题,离不开家庭背景,是亲子互动失衡、父母个人议题甚至代际传承问题的呈现。所以,只把孩子一个人送到咨询师面前,是有失公允的。

在与儿童青少年的咨询工作中,我们发现,父母的议题与孩子的问题时常混杂在一起,呈现出混乱失衡、边界不清、相互投射的状态。

图 / Pinterest

比如,勤奋自律、事业心强的父母,更容易看到孩子的懒惰拖延、不思进取;孝顺守规的父母,见不得孩子不懂感恩,我行我素。我们看别人不顺眼的地方,常常是我们甩出去的自己不能接受的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投射。

因此,咨询师通常在跟儿童青少年进行个体咨询过程中,还以一定频率同步对父母进行工作,与父母共同探讨理解孩子的情绪行为,调节亲子相处模式,改善养育环境,帮助父母稳定情绪,拓展功能,提升觉察力和容纳力。

或者,与父母本人的个体咨询工作,也能很好促进亲子关系的协调和孩子问题的改善。

不理解自己,就不能很好理解我们的孩子。孩子也很聪慧,他们在用一己之力,教我们如何做父母。说到底,我们与孩子相互成长。

图 / Pinterest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些什么?

首先,认领自己的情绪和议题。

作为家长,我们要觉察辨别出,哪些是孩子的困难痛苦,哪些是我们父母投射在孩子身上的焦虑恐惧、挫败无能,哪些是我们自己成长经历中未解决的个人议题。

比如,看到自己孩子跟小伙伴打打闹闹,你会认为孩子受到欺负,还是孩子的正常游戏?送孩子上幼儿园,孩子每天哭哭啼啼抱着你腿不放,你会认为孩子在挑战你的耐性,让你当众难堪,还是你能理解他的分离焦虑?看到孩子写作业拖拉、左顾右盼,你会愤怒于他浪费时间、不思进取,还是觉得他在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着想象思考?

也许,这里唤起了你小时候被排挤欺凌的焦虑恐惧,重现了你父母对你的粗暴推开和抛弃感,以及你惜时如金、不允许自己放松和娱乐的罪责感

认领自己的议题,就是收回投射,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划清边界,扩容空间,相互理解支持,友好相处。

第二,尊重个性,放下改造的企图心。

不少父母打着“培养”的旗号,对孩子的发展实施设计和改造,将父母未完成的心愿情结寄托于孩子身上,替代父母去满足。既然我们还活着,志向愿望就是我们自己的。

推给孩子,不如改造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

图 / Pinterest

有人说,要像养植物一样养孩子。对待植物,我们研究和尊重它的习性,喜阴还是喜阳,耐寒还是耐旱。

我们不会埋怨植物说,是你太敏感,太脆弱,你没长好都是自己的错;我们不会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给你提供什么,你就适应什么,干嘛要挑挑拣拣折腾人。

相比之下,人类的孩子面临的苛责惩罚要多得多。

第三,做稳定、普通、胜任的父母。

稳定。意味着我们内心有更大空间,可以容纳和理解消化孩子的情绪行为,可以耐受自己的焦虑恐惧,不把属于自己脆弱无能感投射给孩子;意味着我们能拉长时间维度,放慢节奏,学会等待,允许孩子以自己的速率和节奏成长。

普通。做普通的父母,意味着我们要打破无所不能的全能自恋感,打破对孩子“天赋秉异”的过高期待,接受“你我皆凡人”。

图 / Pinterest

当我们企图做完美爸爸妈妈时,“灾难”就如影随形了。完美父母会自带光环,站在智慧、能力或道德的制高点上,对自己或他人严苛评判,眼睛里容不得瑕疵缺陷。

与此相应,孩子会变得紧张无措,不能专注稳定地做事,强迫且自我苛责。

胜任。胜任的父母,是有功能的,是在父母位置上的,是有觉察内省力,又不会过度苛责自己,过度内疚的。

内疚感,是指向自己的攻击性。“胜任感”换个词,是心理学的“自我效能感”,即确认自己具有一定能力,相信自己可以胜任,可以做好。这里包括:

图 / Pinterest

——相信自己。绝大多数父母都有天然本能,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好的环境,做足够好的父母。但如果因为没有办法把事情做到恰到好处而过度内疚,反而会干扰这种天然的足够好的能力。

——相信孩子。信任孩子,也是信任自己。你相信自己吗?你相信自己是好的,你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好的吗?自信不是一句空话,自信是对被信任的认同。

当孩子能被父母尊重、信任,他才能相信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爱,是有价值的。

简单心理咨询助理:哪一刻决定成为一个心理咨询师?

罗静咨询师:记得2010年6月底,我去北京参加曾奇峰老师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初级班。这是我第一次学习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理论。那次学习回来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6天>6年》。

的确,自从2004年跨专业考上心理学研究生,以心理学标定自己的专业身份整整6年,却远不及这6天精神分析学习带给我的心灵震撼大。

在北京化工大学上课的那6天时间里,我和同学每天课余在操场转圈走步两三个小时,做各种或浅或深的自我剖析,既痛且泪又酣畅淋漓。从那6天起,我下定决心,做一名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咨询师。

简单心理咨询助理:从学习到从事咨询印象深刻的一件事?

罗静咨询师:我以前的职业是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自2010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以来,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2018年6月,一个时常陷入自杀意念的学生,背着背包向我临行告别,准备出走外地,去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结束生命。

我的心情无比沉重,备感焦虑,对Ta做了整整四小时心理危机干预,直至Ta最后放弃这一思虑已久的计划。其间的艰难无法言说。

只是庆幸,在这场生死拉锯战中,挽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也无比感慨心理咨询工作的重大意义。

简单心理咨询助理:在咨询过程中的关注或思路是什么?

罗静咨询师:我在咨询中关注于来访者情绪行为背后的潜意识原因与象征性意义,在此时此刻的咨访关系探讨中,帮助来访者觉察关系层面的重复性模式与深层意义,从而逐渐缓解与改善心理困扰。

简单心理咨询助理:想对来访者说的“一句话”?

罗静咨询师:就像一颗豆子,可以发酵,可以发芽,也可以发霉。有了适宜的时间空间和等待,一切皆有可能。

咨询师专业经验介绍

罗静咨询师,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X-20-134),曾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十年,现为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长期接受精神分析取向各类培训1000+小时,接受英国心理治疗师和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小组督导500+小时,个人督导100+小时,个人体验200+小时,个案咨询经验2500+小时。

咨询师擅长咨询领域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动力学心理咨询

【工作流程与方式】

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段专业、完整的心理咨询工作,包括三个阶段:

1. 初始访谈

这个阶段通常需要4-5节咨询。我通常会请你谈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促使你在这个时候决定做咨询,你内心的冲突或遇到的问题是什么,你的咨询目标是什么等等。

事实上,我了解你越多,才越有可能帮到你。我会跟你一起讨论制定我们的咨询计划,包括咨询的设置,比如时间、频率、费用等。根据具体的问题和来访者的需要,咨询的频率一般为每周1-2次,每次50分钟。每次咨询时间到时,我们会停在那里,下次继续谈。

2. 咨询过程

根据来访者的问题性质、咨询目标、自我状态的不同,咨询工作可以短程的,也可能是中长程的。

短程咨询持续10-30次,中程咨询持续50-100次,长程咨询持续100次以上。通常而言,简单具体的心理问题,有可能在8-12次访谈中得到解决,按照每周一次的频率,也就是要花2-3个月时间。如果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比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行为习惯或思维方式,可能需要半年左右时间。

如果问题更为复杂,涉及到完善人格、修复创伤等议题,可能需要一年或数年之久。

总之,我会跟随你的节奏和状态,确定阶段性的小目标,让你更清楚我们工作到了哪个阶段,接下来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

3. 结束咨询

根据咨询短中程与长程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咨询次数来讨论结束与分离。在这个过程中,我将与你一起回顾总结咨询中的收获、体验与觉察,充分表达对分离的情绪感受。自此,一段不寻常的心路历程,遇见,相伴,又结束,分开,各自踏上新的征程。

【儿童青少年咨询的补充说明】

在对不满18岁的儿童青少年做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我还对父母做支持性咨询工作。在父母工作中,我将与父母二人共同讨论探索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绪与行为,调整亲子关系相处模式,缓解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焦虑无助感等,共同帮助孩子成长。父母访谈的时间和频率,根据具体情况商定。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